所在位置:首页 > 本院新闻

五年人民陪审员增半,法院判案谁说了算

作者:侯玉明   信息来源:央视网复兴论坛   发布时间:2013-03-18   浏览次数:8340 [打印此页 关闭此页]

    法院判案,怎么总是不让人信服?涉诉信访,怎么总让人愤愤不平?舆论呼吁,怎么总是跟法院对着干?神圣的法律,怎么就总是口号山响,权威却总树不起来?

 

 

  看到法院扩大司法民主的工作进展,突然感觉,有转机了!

 

 

  据最高法院工作报告透露,五年来,法院持续扩大司法民主, 2012年人民陪审员人数达到8.5万人,参审案件148.5万件,比2007年分别上升52.7%294.5%。这意味着,五年来,人民陪审员人数增加一半,参审案件增加三倍!司法民主力度空前提高!

 

 

  这样显著的变化,无疑表明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的积极性提高,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但同时,也表明法院对人民陪审员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扎实努力。试想,如果法院不高度重视人民陪审员工作,不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人民陪审员工作的保障,不切实增强对人民陪审员的尊重,人民陪审员能有这么高的热情,积极参与这样大量的案件审判吗?

 

 

  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与专业法官在审判中享有同等的权利。身份的差异、视角的不同,必然意味着人民陪审员会将更多的公众思维带入到案件的专业裁判中。这样,法院的裁判也就有了更多的公众色彩,民众的呼声也就更多地更直接地融入到了法院的裁判中。法院的真正重视、尊重,与人民陪审员参与意识的增强,必然会大幅度地提高人民陪审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必将从根本上扭转人民陪审员以往的那种“人民陪座员”的尴尬。

 

 

  由此,法院裁判还会不受尊重吗?舆论媒体还会无休止地发泄对司法的不满吗?案件当事人还会拿着法院的裁判到处上访吗?这是“人民审判人民”的结果,你上访到官府又有何用?

 

 

  如此,法院判案,何愁不会让人信服。涉诉信访,何必担心不管有理没理,总是有人先把法院指责一通。舆论媒体,怎会总是对司法提出强烈的质疑。神圣的法律,何愁不会在大众的心底,树立起无上的权威!

 

 

  回想近年来的很多案件,法院的裁判,常处在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刘涌案、李昌奎案、药家鑫案……一一不可胜数。其中是非,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厘清。刘涌是该杀,但这个案子的证据是不是有点问题?李昌奎是该杀,但法院是不是应该对自首、赔偿这些因素做一些政策上的考量?药家鑫,是该杀,还是不该杀?如果不该杀,为什么当时的社会舆论那样一边倒,非欲杀之而后快?如果该杀,那为什么后来舆论又突然转向,在一片唏嘘中开始反思当年的冲动?

 

 

  俱往矣,俱往矣!法院没有能充分倾听社会呼声,公众没有能深入理解法律政策,这种状况一日不改,隔阂就一日不消,误解就一日不断,猜疑就一日不减。所幸,从人民陪审员人数的快速增加,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的巨量增长,我们看到了公众参与司法的高涨热情,看到了法院尊重民众参与的充分诚意,看到了司法民主扎实推进的有力步伐。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在法院增强尊重、加大保障和民众理性认识、积极参与的共同努力下,公平正义何忧,司法权威何忧,法治中国何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