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平在《法治中国说》上强调 不忘初心 砥砺前进 谱写司法改革的新篇章

作者:   信息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发布时间:2017-11-23   浏览次数:97864 [打印此页 关闭此页]

    10月17日晚,由中央电视台和最高人民法院携手打造的系列特别节目《法治中国说》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播出第五集《敢啃“硬骨头”的司法改革》。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第五巡回法庭庭长、二级大法官李少平在节目中用四组数据、五个故事向观众详细介绍了本次司法改革的一些新成效、新变化。

  李少平在节目中首先公布了法院司法公开、法官办案、立案起诉以及审判绩效四组数据,向观众全方位展现了目前司法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公开的裁判文书达到3400万份,点击量超过110亿人次,而且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海外的访问量也超过了10亿人次,涉及超过210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改革,法官队伍瘦身了,入额的法官是原有法官的三分之二,但是审判效率却大大提高。仅2017年上半年,入额法官就办了所有案件总量的48.2%,人均办案提高了20%,全国结案率提高了18个百分点,一审服判息诉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涉诉信访下降了30%。通过改革,法院的立案数量大大增加,2015年5月1日全国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之后,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法院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2016年全国立案总数为2305.4万件,其中95%以上是当场立案。法院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就是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群众。

  李少平指出,司法改革具有时代性、人民性、规律性、创新性和科学性。2015年党中央决定设立巡回法庭,就是要使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重心下移,打通服务群众诉讼的最后一公里。改革就是要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除了立案登记制改革,全国99%的法院都建立了规范的、标准的诉讼服务中心,2200个法院实现了网上立案、网上预约,781个法院都有手机APP,1734个法院有12368诉讼服务热线,就是要使司法更加亲民、便民。这一次司法改革把还权于法官合议庭的司法责任制作为“牛鼻子”,“谁审理,谁裁判:谁裁判,谁负责”。在改革过程中,法院非常注意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给司法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潜力。今年8月18号,在杭州设立了全世界第一家互联网法院,目的就是使互联网纠纷的解决像运用互联网一样方便快捷。本次所有的重大司法改革的决策事项都是经过分期分批的试点,总结经验以后在全国推广。法院试点、方案、改革的关键环节和关键点都经过实证性的论证研究,同时注意改革的督查落实,使改革真正能够生根开花。

  李少平强调,司法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效,就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任重道远,但是人民法院有信心、有决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进,谱写司法改革的新篇章,谱写成就民族复兴的新梦想。(记者 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