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本院新闻

肇庆法院:司法燃灯,守护青春不迷航

作者:管理员   信息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5-06-13   浏览次数:2302 [打印此页 关闭此页]

“办了20多年刑事案件,每次遇见涉未成年人的案件,都是一阵阵揪心的痛。”每次谈起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封开法院蒙艳华法官都会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护未成年人是一项特殊的“希望工程”。近年来,肇庆法院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贯彻“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构建“帮扶帮教+多元共治+源头预防”立体防护网,让法治灯塔照亮未成年人扬帆之路。

个性化帮教:迷途少年重燃希望

“审结一起案子,不如拯救一个孩子。”某次的跟踪回访,高要法院林瑞欣法官给少年们带来了劳动法相关书籍。两位少年不仅知错悔改,如今也拥有了稳定工作,找到了人生新坐标。

回想去年三月,16岁的小陈、小李为了给好兄弟“报仇”,驾驶电动车截停在路上行驶的小华,对其拳打脚踢,还用刀打砸小华的电动车。经鉴定,小华的损伤程度属于轻伤二级。

没想到,这一时冲动的“讲义气”,让他们差点失了自由、毁了前程。由于小陈、小李已达到16岁刑事责任年龄,检察院以寻衅滋事罪依法向高要法院提起公诉。

经过庭前社会调查,案件承办人林瑞欣法官得知两位被告人都是初犯,犯错的原因更多是因为缺乏家庭正确引导和管教,自身法治意识不强。案件发生后,小陈和小林清醒认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到案后表现良好。

“这类未成年被告人并非‘十恶不赦’,调查时我看到他们眼里的懊悔和真诚。”林瑞欣法官介绍道,我们要充分地调查才能找到犯罪的根源,真正实现惩戒与帮教相结合。

在林瑞欣的教育引导和调解下,两名被告人向小华家属当面致歉并求取原谅,小陈和小李的家人也与小华家属达成赔偿协议。小陈、小李依法被判缓刑,接受社区矫正。

案件判决后,小陈在思想上也成熟了不少,他对弟弟说:“以前学校上法治课,我不以为然,但‘事教人一次就够了’,我以后再也不敢了,你也千万别走我这条路。”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最大限度挽救涉罪未成年人,是少年司法制度设立的核心理念。少年法庭、庭前社会调查、圆桌审判、合适成年人、刑事司法帮教、犯罪记录封存……一项项少年司法制度,量身定做让未成年人更容易接受审判、教育和改造的方式,挽救了无数“迷途”少年。

“很多孩子受到司法惩罚后都有真心悔过了,但父母的不理解、社会的不接纳让他们感到焦虑和压力,可能又会重蹈覆辙。”广宁县阳光志愿者协会的社工罗艳子深有感触。

为帮助孩子们真正改过自新、顺利回归社会,实现司法保护与社会支持的有机结合,肇庆法院作为全省试点,率先推动建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帮教体系。以公、检、法、司为帮教主体,联合教育、民政等部门和观护单位、社会帮教机构等社会力量,开展“一人一档、一案一策”一站式跟踪帮教,累计为10名涉罪未成年人提供法治教育、心理疏导、就业支持等帮教举措,帮助3人复学就业、回归正轨。 

联动式共治:六大保护同频共振

案件在法院,但问题根源在社会。今年3月,怀集法院办理了一起案件,16岁的小明在朋友的教唆下与旁人“打群架”,被判处缓刑一年。

“这个案件最让我痛心的是孩子的父母对小明的行踪和社会交往竟然‘一问三不知’。”承办人陈梅玲法官告诉记者:“从很多少年犯罪中我们了解到,家庭成员的‘失职’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隐患。”

为了让小明父母更加重视家庭教育,法庭不但向小明父母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还特意为小明和他的父母举办了一次“亲子课堂”。陈梅玲法官与县妇联权益部部长李素文一起引导小明与父亲敞开心扉,一起寻找未来的方向。

“每次我想和爸妈说说我的事,他们总说‘忙’,后来……我就不想说了。”小明低头抠着手指,声音有些发颤。

李素文部长轻声引导:“小明,爸爸现在愿意听,你可以慢慢说。” 

沉默良久后,小明再次开口:“爸,我……我对读书真的没兴趣,课本上的字像蚂蚁在爬。”他双手摩挲着膝盖,“我满16岁了,想出去打工赚钱,这样你和妈就不用这么累了……”

听到这句话的小明父亲本能地有些激动。但陈梅玲法官适时开口劝说道:“难得他愿意说,我们应该好好听听他的想法,说不定比起强迫他坐在教室,我们可以寻找到一条更适合他的发展道路。”

“孩子需要的不是多好的生活环境,而是父母的关心。”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亲子课堂”,陈梅玲法官和李素文部长重塑了小明父亲关于监管职责和科学教育的认知,也让父子首次解开了心结。

前不久,陈梅玲法官对小明家庭进行回访了解。小明兴奋地告诉她,他现在正在跟着父亲在县城内跑一些货运的活,等他年龄再大一点,就可以考驾照和父亲成为真正的“父子兵”了。

“《家庭教育指导令》只是起点,唤醒父母‘科学育人’的自觉才是终点。”陈梅玲法官感叹道。

2024年,肇庆法院共发出《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和《家庭教育指导令》1040份。为促进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市法院与市妇联联手成立5个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为家事案件、涉少案件中的未成年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越来越多的“亲子课堂”成为涉诉涉案家庭重建亲子联结的纽带,《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家庭教育指导令》驱散“问题家庭”中被忽视的黑暗,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重塑温馨港湾。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不乏家庭关爱缺失、学校教育薄弱、网络不良侵蚀、社会管理漏洞、政府保障不足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把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做在前面、落到实处,有赖于“六大保护”协同发力。

去年以来,两级法院发送涉未成年人司法建议13份,针对“网络交友”型、旅馆内性侵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吸毒及违规驾驶机动车等问题,向监管部门发出司法建议,强化对网络服务平台的监督检查,推动旅馆行业全面落实未成年人安全保护管理制度,加大校园毒品和交通安全普法力度,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浸润式普法:法治种子播撒心田

“现在开庭!”5月6日,随着法槌落下,封开法院广信中学的13名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身穿制服的“小检察官”“小审判长”“小辩护律师”等有条不紊地还原了一起聚众斗殴案件的庭审环节。封开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蒙艳华庭前“手把手”介绍庭审环节及规范用语,法官助理谢清霞则在庭审结束后开展普法宣讲,为孩子们答疑解惑。

这样的法治教育课堂已经成为全市中小学思政课的重要一环。去年9月,市法院与市教育局共同签署《关于协同推进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工作备忘录》,创新法官担任“法治副校长”和教师担任“德治调节员”双向互动,建立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正德学校法治教育基地,织密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网络。

如今,全市法院105名法治副校长既当“讲师”又做“参谋”。每逢新学期开学日,法治副校长纷纷走进校园,为学生们讲授“开学法治第一课”。“网游充值有风险”“新型毒品要警惕”“校园欺凌不可取”,丰富的主题设计精准回应青少年成长需求,带领学生从身边事学身边法。角色扮演、互动问答、实景参观,沉浸式普法体验驱动法治意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践行”。“以前觉得法律很遥远,现在知道它时刻保护着我们。”刚参加完模拟法庭的学生说。

此外,肇庆中院与市教育局携手打造15期“课间一分钟”普法短视频,以案说法普及“遭受家庭暴力怎么办”“未成年人侵权责任如何承担”等与未成年人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全网累计播放量7万+,成为全市各中小学课间展播的“法治食粮”。

四会法院联合有关部门创新“模拟法庭+线上直播”新模式,70名师生代表现场参与模拟法庭,3万余名师生同步观看线上直播,打破了法治课堂的空间局限,开启普法“云课堂”新体验。

广宁法院与广东金融学院携手组建“法护笋芽大学生青年普法志愿团”,指导法学院学生走进县内10所中小学,为3000多名师生送上普法课堂,让法治甘霖既护笋芽、又润青竹。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功夫在案外”。这些“有温度、有创意”的普法实践,真正实现了让法律条文“落地生根”、让法治信仰“抽枝发芽”的教育目标,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法治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