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北市镇地处粤西北山区,距离县城45公里,是肇庆市最为偏远的山区镇之一。过去因为交通不便,群众打官司、办理司法业务往往需要跑几个小时的山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当地司法服务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亟需寻求破局之道。
2023年1月,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深入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广宁县北市镇司法惠民服务中心应运而生。
“家门口”化解邻里纠纷
基层纠纷无小事,一线解决都说好。“广阔乡村是‘熟人社会’,但也容易产生纠纷摩擦,如果没有及时妥善处理,很可能导致冲突升级,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郑焕月法官说道。
“擅自在我家门口挖排水沟,这怎么行?你今天就得停工!”
“这是公共区域,你管不了!”
2024年4月,当外出务工的江先生假期回乡时,发现住自己隔壁的堂兄在其家门口处挖掘排水沟,现场一片狼藉。气不打一处来的江先生撸起袖子就和堂兄在现场争吵起来。
北市镇司法惠民服务中心收到消息后,正在值班的郑焕月法官立即赶赴现场和调解员芳姐一起进行纠纷调解。
“大家都是兄弟,有什么事好好说,我来给大家评评理。”刚到现场的郑焕月法官还没停好车就朝两兄弟喊话。
稳定双方情绪后,调解员与郑焕月法官分别拉开二人距离,开始“背靠背”调解,让兄弟俩充分表达各自情绪和意见,逐步引导双方达成共识。
“排污无可厚非,但也要考虑对邻居造成的影响,我建议可以暗渠化处理,这样对邻居的影响可以大大降低。”在双方冷静下来后,调解员芳姐便开始提出调解方案。
调解员芳姐接着说道:“江先生,排污是人家的权利也是生活必需,如果他露天排污造成的影响肯定更大,不如大家换位思考一下,接受暗渠化处理,这样对大家都好。”
眼看兄弟俩态度缓和下来,郑焕月法官和调解员芳姐抓紧引导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最终江先生同意堂兄在其家门口修建暗渠排污,这宗由排污引起的邻里纠纷就此解决。
矛盾纠纷的快速化解,离不开肇庆两级法院大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1+6+N”基层社会治理,深入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的努力。
北市镇司法惠民服务中心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把高效快捷的“定分止争”机制延伸到基层的“神经末梢”,自成立以来共参与化解各类纠纷384次,调解成功160件,其中委派调解案件85件,办结77件,成功50件,成功率达64.94%,真正做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让司法服务暖到群众心坎里。
创新机制赋能优化司法服务
“我家里还有农活要干,虽然司法惠民中心就在镇上,但是过来办业务应该很耗费时间吧?我担心耽误了农时。”来电咨询的村民语气中带着犹豫和担忧。
“我们中心现在配备了远程视频智能终端、诉讼服务自助一体机等设备,能够便捷地实现异地调解、纠纷预诊、网上立案、司法确认等多种服务,一定会尽快给您安排好时间,不用担心。”值班工作人员解释道。
司法惠民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就积极引进智能终端设备,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做深做实。
在服务中心大厅配置诉讼服务自助一体机等设备,把“线下跑”转为“网上办”,在远程视频接访调解室配备有“云调解”在线平台,用科技克服距离的局限,让人民群众享受更便捷、更优质的司法服务。
除了在硬件上下功夫,北市镇司法惠民服务中心还善于修炼“内功”,打通“任督二脉”。
陈女士亡夫生前曾借给朋友黄某35000元用于经营生意,但黄某此后却以各种理由推脱,一直未偿还该款项。
2024年10月22日,案件被委派到北市镇司法惠民服务中心调解。调解期间,被告黄某一直不愿调解,以各种理由推脱,直至先行调解期满后依然态度不改。
11月21日,该案转入诉讼程序,在该中心开展巡回审判,最终判决黄某败诉,黄某需偿还借款本金35000元及相应利息。
北市镇司法惠民服务中心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对调解成功的案件,当事人可向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或人民法庭提出申请,经审核后现场生成法律文书;对先行调解仍未解决的案件,由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当事人转入诉讼程序,形成先行调解与诉讼程序的无缝衔接。
截至目前,北市镇司法惠民服务中心累计办理线上业务100余次,线下调转诉40余次。
下一步,广宁县人民法院将继续深化延伸司法惠民服务网络,以北市镇司法惠民服务中心为支点,逐步联合妇联、团委、民政等职能部门,协调各方社会力量,搭建多元解纷新体系,将矛盾纠纷化解“小协奏”变为基层社会治理“大合唱”,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粤西北开枝散叶,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司法实惠。